【江西日报】高校要当好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1977 发布时间:2023-08-29


编者按:8月28日,江西日报第10版头条发表了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波题为“高校要当好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的文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原文如下:

高校要当好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

 

2023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前进动力。高校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建设教育强国的神圣职责,切实当好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

 

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紧迫感、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作出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充分体现出对强国崛起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当今全球竞争本质和未来发展关键的精准把握。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成为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的时间大致是重叠的。这一历史进程表明,高等教育是实现国强民富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成教育强国是一个全新命题,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多,对加快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紧迫要求。高校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建成教育强国的期待和殷殷嘱托,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强国建设中去。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和核心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高校要深刻领会建设教育强国的鲜明政治属性,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四为服务”要求,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上走在前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统领,开齐开好思政课,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要以高校思政课为龙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把好意识形态关。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守好网络、管好网络、用好网络,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高校来说,当前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学科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和依托。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以需求引导学科布局,深入推进学科重构、专业重组,让学科建设目标发展的“小逻辑”服从服务于国家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求”。要坚持以特色塑造学科优势,把一流和特色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在教学、科研中的基础作用。要大力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引领创新方向。要大力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构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扩大创新优势。

 

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交汇点,理应当好龙头。要加快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转变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好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探索多维考核评价模式,拓宽成长通道,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对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进行体系化设计,培养出一批足以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要增强创新能力,承担起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任务,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与企业、社会等创新主体的整体协同和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加强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不竭动力。高校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高等教育的系统转型与功能再造,即从规模速度等要素性增长转向内涵驱动的整体性发展,从高等教育体系自身成长转向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从模仿跟踪发展到主动创新发展。要以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战略突破口,坚持分类指导、优化学科评价,坚持德能并重、优化教师评价,坚持创新导向、优化科技人才评价,坚持全面发展、优化学生评价,着力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要在数字教育上走前列,充分利用数字人才集中的优势,打造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多样化、个性化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教育资源,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同产业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数字人才。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用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创新要素;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治理,深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价标准、规划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提升国家形象,在开放共享与全球共赢中提炼推广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同时承担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事业培养和输送师资的任务。要强化“第一标准”,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高校教师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从理想信念、师德修养、报国情怀等方面加强自我约束、自我培养、自我修为,厚植从教情怀、坚定从教之志、涵养师德师风,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归属感,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争取各方面支持,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高等教育体系应当与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形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合力,实现多方资源高效整合。高校要在强化服务国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功夫,认真思考高校发展与国家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用实际服务能力来获得发展空间、拓展发展资源、赢得发展机遇。要积极服务社会,自觉融入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洪流,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精尖的科学研究、高站位的理论水平、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建立全面多样开放的高等教育格局,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着力推进高校共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为打造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作贡献。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积极构建高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格局,使高校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与国家、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携手推进建设教育强国这个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作者分别系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员,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附相关链接:

1. 江西日报: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3-08/28/node_5412.htm


编辑:刘宇翔  责任编辑:苏幸  审核:黄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