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刊发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福庆署名文章

来源: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浏览次数:992 发布时间:2025-07-09



编者按:7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刊发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福庆署名文章——《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转型的战略前瞻》。文章深刻解读了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在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系统阐释了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通过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重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催生中国高等教育范式构建、领航教育强国战略引擎,推动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转型的战略前瞻

张福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围绕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不仅重塑着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而且深刻改变着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底层逻辑。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与深度应用正深刻重构我国高等教育新格局,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和根本性突破,成为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已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竞争的优势,是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变量。

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时代生产力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在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重构人类社会的知识图谱与能力框架,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促使高等教育加快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议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应实现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跨越发展。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通过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重塑高等教育,这不仅关系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即教学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级,也是教育理念、模式的重构和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背景下,高等教育要通过系统推进“AI+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教育新范式,打造契合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重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人工智能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带来高等教育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数智化发展。

人工智能引发教学模式革新。“人工智能+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景,还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智能化变革。比如,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等为代表的多种优质教育资源平台,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数字化映射。这种数字化映射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构建了“数据驱动—精准诊断—动态优化”的教学新范式,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智能化革新。

人工智能驱动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人工智能依靠大数据、算法和自适应系统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爱好,还能实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学习表现,调整学习内容和节奏,精准配置学习资源,构建学生学科知识图谱,其本质是促进教育公平。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学生个性化学习从传统课堂的“有限实践”迈向更系统化的未来教育模式,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人工智能促使教育评价体系走向多维立体化。人工智能推动了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加快了教育评价实践模式的创新:从过程性评价向实时化、全景化的挖掘性分析转型;从传统考试制度侧重结果性评价向多指标、多主体、多场景的多维教育评价标准转型;从传统发展过程诊断性评价向全周期精准预测性评价转型等。教育评价实现了“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的跃迁,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人工智能开启高校管理服务育人新篇章。高校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高校管理服务育人模式的局限,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能够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比如,高校从招生录取、教学管理到校园平安建设等各环节,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促使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更加顺畅高效,真正让高校管理服务育人效能得到提升。

催生中国高等教育范式构建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要逐步构建以服务国家战略导向为目标、以高质量育人为核心、以体现中国特色为理念的“中国范式”。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高等教育要以此为指导原则,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重新定义人的知识和能力价值,注重对学生从知识技能积累转向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智能、开放、包容的育人新生态,加速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质量人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重构教育公平新范式。教育公平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价值目标。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赋能。比如,我国教育部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以来,始终坚持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的关键手段和载体。这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教育公平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总之,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通过资源供给的系统化和集成化,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广泛地惠及每一位学生,为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领航教育强国战略引擎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高校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高校的时代责任,而以人工智能领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

从教育管理者角度来讲,教育管理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出台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伦理治理等关键领域的发展目标和规章制度;完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人工智能科研创新、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等;从战略设计者、资源调配者和风险防范者角度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从高校角度来讲,高校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优势,加快探索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管理机制、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层次、系统性变革,构建“AI+”教育体系,推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人才培养、办学形态的转变,以数字化促进高等教育新发展。

从教师角度来讲,人机协同将定义未来教育新形态。教师应在思想上明确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重塑,明确人工智能不应被视为教师的替代者,而应作为“认知增强伙伴”。这种“人类主导—机器辅助”的协作模式既保持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又提升了教学科学性。因此,高等教育将形成教师、人工智能、学生三方互动的“教育三角”,在保持教育本质的同时释放技术红利,让教师有更多精力用于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科研的创新,做到启智铸魂、潜心研究,助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既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受益者,更是推动未来教育创新的建设者。人工智能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应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掌握基础数字工具,建立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提高数智素养,构建数据安全意识,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核心能力,成为“AI高阶驾驭者”,并在教师指导和人工智能工具辅助下,培养自身创造力、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作者系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附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jV72H3Vce4uHp7qonY1xLg

 

编辑:陶小娜  责任编辑:陈婷  审核:刘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