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罗仙平
(2025年9月8日)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校友:
大家好!
清秋送瑞,学府新章。今天,我们相聚在“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东华理工大学,共同迎接全国各地的1444名硕士新生和91名博士新生,以及来自13个国家的15名留学生。你们怀揣对真理的渴望、对创新的追求,踏入了这所与我国核事业共同发展的高等学府。首先,我谨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欢迎!并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默默支持你们的家人,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从今天起,你们正式由“学习者”迈向“探索者”,从“接受知识”走向“创造知识”。在东华理工,“研究生”这三个字,不仅意味着一纸文凭,更代表着一种勇于挑战、善于钻研、敢于探索的精神。69年前,我们的前辈从山西太谷起步,三迁校址、七易其名,把实验室建在铀矿坑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今天,你们接过的不仅是一份录取通知书,更是一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火炬。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创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纵深推进,全球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更需要青年一代勇担创新使命。今天,你们恰逢其时,身处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浪潮之中,创新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时代赋予你们的责任。研究生阶段,正是你们实现“从0到1”原始突破、参与“从1到N”应用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校长,也作为曾在科研道路上同行多年的师长,我愿与大家分享四个“核”心词,为你们的学术与创新之路指明方向、注入力量:
一、铸“核”魂,以家国情怀锚定科研坐标
在东华理工大学校史馆中,珍藏着一张特别的地图——那是1956年由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手绘的全国铀矿勘探分布图。图上每一个标记的红点,都是他们用脚步丈量出的忠诚,用青春诠释的担当。六十九年来,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铀原料分析,到秦山核电站的环境监测,再到“华龙一号”的安全评估,东华理工人始终将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对接,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如今,这份使命正在你们手中接续。22级博士生王泽成研发的“铀矿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已将关键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在不足国际标准的三分之一;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玛丽娅,带着家乡的稀土矿样,正为“一带一路”资源合作提供关键数据。同学们,当你在调试科研仪器时,请记得戈壁滩上那些徒步勘探的前辈;当你在撰写学术论文时,请思考如何为核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你面临人生抉择时,更要牢记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征程——这正是东华理工人最深沉的精神底色和最鲜亮的价值追求。
二、探“核”趣,以好奇之心点燃科研引擎
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中,兴趣从来都是最好的导师—— 它如穿透迷雾的光,既照亮求索方向、赋予发问勇气,更让这条充满挑战的路,始终孕育突破的无限可能。
在座的许多同学可能都曾惊叹于春晚中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它们奔跑、跳跃,动作流畅得仿佛拥有生命。但你们可知,这份惊艳世界的中国智慧,正源于一个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人最本真的热爱?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学生时期就对“机器人如何像生命一样运动”产生了近乎痴迷的兴趣。没有宏伟的商业计划,最初驱使他的是那份最朴素的好奇心。他在实验室里度过无数个日夜,调试算法、优化结构,反复试错。正是这份看似“不务正业”的热爱,驱动他攻克了动力关节的核心技术,最终让中国四足机器人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也让“中国创造”在全球舞台上奔跑出炫酷的轨迹。
同学们,王兴兴的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最好的研究,往往始于一份看似“天真”的追问;最伟大的创新,常常来自一个乐于“折腾”的初心。 希望你们能像他一样,尽快点燃内心的引擎。不要等待,从现在开始,主动寻找那个让你心跳加速的方向。及早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尽快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在与导师和同门的思维碰撞中,捕捉你的兴趣所在,锁定研究方向。去拆解一个仪器,复现一个实验,挑战一个模型与算法——这一点点星火,足以照亮你整个研究生生涯的奋斗之路。
东华理工为大家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平台,正是希望你们的任何奇思妙想都能拥有实践的土壤。请记住,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好奇,可化平凡为非凡。让兴趣成为你探索未知的“指南针”,让热爱成为你攻坚克难的“发动机”。
三、炼“核”力,以攻坚精神破解科研难题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它是由无数次尝试、失败与再出发构成的探索历程。研究生的学习生涯,正是在“实验、总结、再实验”的循环中,一步步接近真理的过程。而这,恰恰体现了科学探索最动人的魅力——真理从不会轻易显现,它总是隐藏在一次次失败之后,等待着最执着的人。
我校名誉校长钱七虎院士的科研历程,正是这一信念的生动诠释。当年,为缩短防护门启闭时长,他创新提出气动方案,却连续遭遇失败。试验反复几十次,持续一整年,但他始终坚信“每次试验都是学习,每次总结都迈向突破”。为节省时间,他常住办公室,简单饮食,长期劳累甚至导致健康透支,却仍坚持趴在床上整理资料、推演方案。历经两年多的艰苦攻关,时年38岁的钱七虎,成功研制出当时国内抗力最高、跨度最大的飞机洞库门,该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奖项。
同学们,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你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拦路虎”:或许是迟迟找不到创新点,或许是实验数据不断波动,又或是跨国合作中的文化障碍......但请牢记,东华理工的前辈们曾在艰苦条件下,用算盘推算铀矿储量,靠双手编写出国内首部核地学讲义。如今,你们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顶尖导师团队,更应秉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信念。希望你们潜心探索、不畏未知,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请始终相信,真正的硬核实力,从来都属于那些不惧艰难、敢啃硬骨头、愿坐冷板凳的勇者。
四、聚“核”能,以协同创新激发团队力量
核能之可贵,不仅在于裂变释放的能量,更在于聚变所引发的超越性突破。轻核聚合,释放出远超裂变的巨大能量——科研创新也是如此,个体的智慧虽可贵,但团队的协同所能激发的聚变效应,却是任何独行所无法比拟的。
回望我校汤彬教授团队四十年的奋斗历程,正是协同精神铸就的闪光典范。为攻克铀矿勘探关键技术难题,他们毅然深入戈壁荒滩,每年超半数时间扎根野外矿区。三十余年来,面对欧美技术封锁,他们从零起步、协作攻关,最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勘探技术体系,让全国超过三分之二的铀资源储量用上了“中国方案”。他们不仅架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协助企业研发设备、解决一线难题,还远赴非洲开展国际资源合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百亿元。在科研攻关的同时,他们始终不忘育人之责,通过“传–帮–带”机制培养出一大批核工业骨干人才,助力我校核学科从一度面临“人才断档”走向“双一流”的辉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以家国为内核、以协作为纽带的团队文化——它让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汇聚成照亮国家战略的希望之光。
同学们,你们所在的实验室、课题组,也应当成为这样的“聚变场”。不同专业背景的你们,在一起交流、协作,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地质学的同学可以从矿物特性出发,为环境治理提供新材料研发路径;人文社科的同学能凭借对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刻洞察,为理工课题注入伦理思考与社会价值;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可以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资源模型,推动数据、技术与文化的多维度共享。请大家始终牢记,科研不是孤军奋战的苦修,而是一场需要合奏的交响。既要有沉心实验的专注,也要有开放讨论的热情;既要虚心请教前辈经验,也要勇敢提出独立见解——唯有保持开放、包容、互助的团队生态,创新才能真正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在此,作为你们的师长,我也向同学们提出三点期望,希望能为你们的科研之路注入持续动能:
一是每周开展一次“文献精读与互评”。不只是单向地阅读文献,更建议以小组形式,围绕一篇高质量论文进行深度剖析和观点交锋。可以轮流主讲,分享启发与质疑,训练批判思维,在交流中往往能发现个人阅读时忽略的创新点。
二是每月组织一场“交叉学科学术研讨”。鼓励以实验室或班级为单位,举办小规模、主题开放的研讨活动,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分享研究进展或技术难题。不必追求完全听懂,关键在于感受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激发迁移创新的灵感。
三是每学期完成一项“问题导向的调研”。围绕国家核工业、资源环境或“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现实问题,组建跨学科小组,通过实地走访、企业交流、数据收集或仿真模拟等方式,合作形成一份对策建议或技术方案。让研究真正回应现实需求,从源头培养问题意识和系统思维。
同学们,核工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突破都始于“异想天开”,每一项成就都成于“脚踏实地”。一代代东华理工人所孜孜以求的核事业理想,今天正在你们手中薪火相传;而你们今天埋下的创新种子,也终将在未来绽放出改变世界的力量。
最后,希望2025级各位研究生:
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将青春热血挥洒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时代战场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