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实验室老师、学生在“第二十五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上作报告

来源:江西省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浏览次数:736 发布时间:2021-04-13


410-11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以“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在西安隆重举行。大气实验室老师肖红伟博士、刘诚博士、在读研究生黄莉磊分别作大会报告。



肖红伟博士在大气氨减排技术与防治对策做了题为《氮同位素示踪城市大气氨来源》的报告,通过分析大气气溶胶和降水样品中的NH4+稳定氮同位素,解释了大气气溶胶和降水中NH4+形成过程的同位素分馏机制,及进行了来源解析,认为大气中氨浓度的持续增加,对大气环境、人体健康、全球气候和生态产生重要影响。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刘诚博士在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环境分会场作了题为《利用无人机观测评估WRF-Chem对边界层PM2.5垂直分布的模拟效果》的报告,利用一次重污染过程中获得的PM2.5垂直观测资料评估了当前广泛使用的空气质量模式的模拟预报能力,发现当前模式的偏差主要在夜间。通过改进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提出了改善夜间PM2.5模拟的一些建议。与会者对这一先进科技在大气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积极提问讨论。




黄莉磊报告题目《中国南方乡村黑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来源解析——以江西于都为例》,通过测定分析了PM2.5中水溶性离子和黑碳浓度及同位素,并结合后向轨迹和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解释了中国南方乡村冬夏季来源分配,冬夏季主要以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尾气为主。对乡村黑碳的观测有利于发现人为污染源对城市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程度,以便为大气治理提供理论依据。这一研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



另外大气实验室老师梁越、贠丽,在读研究生肖扬宁、张夏晴等7人也参加此次会议进行交流学习。学术交流是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学术本身发展的需要,是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渠道。肖红伟鼓励大气实验室老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让思想百花齐放。 (图/刘诚、黄莉磊、贠丽 文/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