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做好高校思政工作 助推“双一流”建设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3542 发布时间:2023-01-14


编制按:近日,江西日报7学与思我校党委书记张福庆文章做好高校思政工作 助推双一流建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原文转载如下:

 

 

 

原文如下: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 助推双一流建设

张福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用什么样的文化涵养人、以什么样的思想引领人,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需要系统擘画、协同推进。

强化价值塑造,擦亮一流人才底色。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无不体现了其人才培养中的国家意志和鲜明价值导向。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鲜明的政治方向。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高校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确保正确办学方向。二要突出红色文化内核。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密码,确立了我们“向哪里去”的精神航标。高校要注重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并将其融入课程课堂之中,用红色精神激昂斗志、用红色文化浸润心灵、用红色密码解读时代。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做精神谱系的忠实学习者、实践者和接续创造者。三要优化价值塑造路径。高校要秉持“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理念,注重软实力建设,注重处理好个体与整体、行为与环境、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适应与超越的关系,以整体观、发展观看待一流大学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价值塑造与“四新”建设相融合,将育人载体拓展到日常教学和管理各环节,贯穿到“三全育人”全过程。

优化实践课堂,突出一流人才特色。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根本遵循,积极主动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人才需求,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中锤炼育人特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国之梦亟待一流人才的接续奋斗。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高校,应当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全面吸引、培育、造就、使用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锻炼队伍、培育新人。要强化科研工作的宗旨意识,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和青年才俊以“甘坐板凳十年冷”的韧劲,搞真研究、做真学问、产真成果,在创新中立真业;建立适应新时代特征的科研评价标准,以先进治理能力建设为人才培养赋能;搭建创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共享仪器设备、数字化管理服务等重要平台,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二要聚焦区域社会发展。高校要把握“双一流”建设契机,找准区域发展需求和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发展的契合点,服务好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为此,江西高校要对标“六个江西”建设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深化学科交叉培养,以“学院制”“大部制”“特色班”“特区制”等方式,打造立足区域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新“两极”,在产教融合和社会实践中检验培养成效,凸显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三要强化社会实践锤炼。当前,我省各高校已基本建立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于一体的立体化实践大课堂,以及包括“红色走读”“红色筑梦之旅”等在内的思政实践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推进“融思政”与“微思政”,发挥好思政实践的“长尾”效应。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生对国情、省情的认识,同时,面向实际需求调整实践课程比重和方式,推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劳动课程、成果应用等相贯通,不断锤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水平。

锻造过硬本领,彰显一流人才成色。创新之要,唯在得人。高校要搭建和运用好协同育人创新载体,引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推进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一要打造高水平创新驱动平台。创新平台建设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石。高校要立足基础研究,锚定产业化和需求导向,打破思维定式和专业学科壁垒,整合优势资源、重构科研体系,建设立得住、拿得出的优质科研创新平台。依托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推动创新平台转型升级,以高水平平台建设汇聚智力、聚集人才。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深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二要培育高质量创新创业团队。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史。高校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业精神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塑造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的创新示范团队和教师团队,以一流的团队激活人才红利、释放人才效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鼓励他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三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把握高等教育育人规律,坚持开放办学,树立国际视野,引导广大青年不断探索、潜心钻研,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珍惜时光、不负韶华,自觉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张福庆

 

 

附相关链接: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3-01/14/content_5409_7215645.htm

 

 

编辑:刘宇翔  审核: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