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东华理工大学:一场火红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来源: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1597 发布时间:2023-07-26


编者按:近日,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暑期实践队深入江西省萍乡市当地多个乡镇,运用专业所学,针对红色基因传承、人居环境改善、山区边坡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完成了一场火红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学习强国、央广网、央视国际在线、中新网、凤凰网、江西新闻客户端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现将原文刊载如下:

 


 原文如下:

一场火红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盛夏时节,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大学生暑期实践队来到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的江西省萍乡市。在这里,他们深入当地多个乡镇,针对红色基因传承、人居环境改善、山区边坡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完成了一场火红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战斗遗址中追寻红色足迹

夏日的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湖塘村的路口大捷战斗遗址,在烈日下显得庄严肃穆。悠久丰富的红色文化,是当地人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在这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几段红色故事,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路口大捷”。

第一次来到这里寻访红色足迹的队员们,望着通往山上战斗遗址的长阶梯,拾阶而上,有细心的队员默默地数着石梯的阶数,“226!”他疑惑道,“为什么是这个数字呢?”等走到英烈墙,同学们才恍然大悟——226阶对应着在那场枪林弹雨中牺牲的226名无名烈士。

抵达山顶,遥想当年战斗场景,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再俯瞰湖塘等村落,再回想刚刚走过的长梯,想到这是先辈们用鲜血用生命筑就的,同学们心中五味杂陈,深受震撼。“这些烈士牺牲时大部分年纪才30岁不到,他们以短暂的一生,用青春书写了那一代青年的生命华章。”大一学生朱叶说,擅长短视频制作的她,决定用手中的镜头讲述红色故事,透过年轻一代的视角表达自己的红色感触。她说,“先烈们的热血至诚让我深受触动,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和我一样的新时代新青年,深刻感受到先辈的真挚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

在躬身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萍乡市莲花县沿背村南溪河河畔,有众多利民惠民的水利工程,如快省坡、将军水库、景观坝……土建学院师生把课堂搬到这里,针对这些水利工程和沿岸的建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一系列的考察调研。

适逢前两天下雨,将军水库河道四周坡面的流水沿着地势汇入河流,“河道虽小,却对当地防洪排涝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场,指导老师郝术仁正带着同学们观测将军水库堤坝形态和尺寸,测定水库堤防土体性能。

同学们带着课本中学会的理论知识,对实地进行勘察,通过测绘制图、建筑速写的方式描绘当地桥梁与建筑,跟着老师一同检查河堤嵌固深度和河堤外侧地势较低的地方有无管涌现象,并挖取河堤填土土壤样带回学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验证河堤的安全性。随后,同学们采用入户访谈、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在与村民交流中感受山乡巨变。

“少量空鼓剥落、木柱根槽腐朽、盖瓦破碎……”翻开大一学生黄嘉伟的笔记本,他仔细记录着当地古建筑分布情况和可能需要重视的问题。“看见自己的专业所学能运用实际,让我感到既兴奋又骄傲!”他表示,能发挥专业优势,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这个暑假非常有意义。

“学校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课程实践——地域性桥梁、建筑调研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们深入乡村,学有所思、学有所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学院党委书记李明东对此评价说,“我们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不能只关注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大桥等,也要走出象牙塔,到社会和广大农村去,更多地将专业所学运用到社会实际和乡村振兴需要中去。”

在兴趣课堂中科普古代建筑

“鲁班锁怎么复原?”“什么是榫卯?”“一栋建筑如何建成?”在江西省萍乡市坊楼镇沿背村慈晖希望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古建筑文化科普宣讲正在热烈开展。

从萍乡当地特色建筑引入,志愿者们通过图片讲解、视频播放以及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孩子们了解古建筑的结构分类、设计原理和建造过程,先后介绍了赣派建筑特色及其时代变迁的不同,并通过展示江西代表性建筑滕王阁模型,向孩子们讲解其具体的建筑结构、建造风格和建造过程。

为了引导孩子们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3D思维能力,志愿者们还带领孩子们进行了妙趣横生的建筑趣味手工大赛,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积极热情,集思广益,并在小游戏和互问互答的环节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建筑文化知识。

“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中华古建筑文化的缩影。”已经多次面向中小学生主讲过“建筑科普”课程的大三学生董伟,每讲一次都有新感悟,“一方面,我深切地从赣鄱古建筑之美中感悟到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永不言弃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我也从建筑发展史中感受到新时代建造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党领导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文/朱天星 米薪)

 

附相关新闻链接:

1.学习强国: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411296963484668439&item_id=6411296963484668439&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2.央广网:

http://jx.cnr.cn/fz/20230717/t20230717_526331609.shtml

3.央视国际在线:

https://jx.cri.cn/20230718/2f8eab8a-9d3a-f34c-f706-a05d486f4669.html

4.中新网:

http://www.jx.chinanews.com.cn/news/2023/0722/82359.html

5.凤凰网:

https://jx.ifeng.com/c/8RVDsXYjyEl

6.江西新闻客户端:

http://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3/07/128957682.html

7.江西教育网:

http://jyt.jiangxi.gov.cn/art/2023/7/17/art_25536_4534913.html

8.江西教育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UmqEC6Lo8139d63MGRiJhw

9.青春萍乡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ZlTd1SMugNQaOE59Kmmt4A

 

编辑:刘宇翔  责任编辑:苏幸  审核:黄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