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看东华理工大学学生团队如何让核废油变身玻璃体

来源: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1022 发布时间:2024-10-31


编者按:近日,江西日报以“看东华理工大学学生团队如何让核废油变身玻璃体”为题,刊载了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子凡、黄剑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核工业放射废油吸附固化与最小化减容技术”项目填补我国该领域上的空白,并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产业赛道金奖的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现将报道转载如下:

 

看东华理工大学学生团队如何让核废油变身玻璃体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朱宸廷)

 

放射性有机废油不仅易燃易爆,还具有化学毒性和放射性毒性,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运输时易发生泄漏,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中的棘手问题。

近日,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子凡、黄剑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核工业放射废油吸附固化与最小化减容技术”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产业赛道金奖,这项技术填补了我国该领域上的空白。

10月28日,笔者走进东华理工大学,添加了“核衷共济”课题组指导老师张志宾的微信。在他的微信头像上,“姓‘核’兴‘核’”四个字令人眼前一亮。他解释道:“姓‘核’是初心,兴‘核’是使命。”

项目的创意来源于一次交流。2021年,李子凡、黄剑跟随指导老师刘云海去某核工业单位交流,参观时走进一个足球场大的核废料库,放眼望去,里面堆着许多核废料。公司负责人指着其中核废油说:“这些核废油已经存放10多年了,我们无法处理。”

据了解,当时最先进的核废油处理技术核心是美国某公司生产的一款吸附材料,该技术已垄断全球30年之久。作为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的学生,科研方向正是放射性废物处理,于是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研发一款新型核废油吸附材料。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干。他们根据掌握的研究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吸附固化-焚烧减容-玻璃封装”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把核废油固化成玻璃体。前期在实验室进展还算顺利,可进行量产试验时,便遇到了难题。2021年暑假,李子凡等人多方申请,在抚州某地一破旧厂房的反应釜里开始试验,试验从早上8时许进行到第二天凌晨2时。

“当地白天气温高达40℃,旧厂房里没有空调,闷在厂房里,衣服都湿透了。”李子凡回忆道,“实在热得受不了,我们就把车开进厂房,一边盯着反应釜一边躲在车里吹空调降温。”

没有适配的设备就自己动手改造,没有电路和水路就自行设计;没有电灯就打开车灯照明,没有运输车就人力搬运,一天下来平均每人累计搬运4吨原料……

第一次试验以失败而告终,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回校后,团队成员经过分析判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搅拌桨,于是连夜加班加点改进搅拌桨的形状和尺寸。团队改造了搅拌桨后,开始了第二次试验、第三次试验……通过各种试验参数的调节,按照不同的比例,制备吸附力强的材料,通过反复试验,终于在2022年6月10日,团队成功研发出第一代产品“DH001”,并实现一次性生产百公斤核废油吸附材料的量产。

“DH001”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某研究院的目光。当时,该院需要将数百公斤的核废油外运,正苦于没有吸附材料。2022年6月底,团队便火速生产了200公斤的“DH001”,通过吸附固化,解了该院燃眉之急。

研发成果初见成效,团队成员信心大增,黄剑说:“在未来,我们致力于实现技术的产业化,让我国核废油处理技术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

 

附相关链接:

1.江西日报:

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4/10/132802111.html

 

编辑:刘宇翔  责任编辑:苏幸  审核:刘京